聯絡我們
Search Icon

Suggested region and language based on your location

    Your current region and language

    food

    糧食挑戰加劇:AI 如何打造更安全可靠的全球食物系統

    在這篇文章中,BSI 食品與零售供應鏈總監 Neil Coole 探討農民與食品製造商如何運用人工智慧 (AI),共同建構一個安全、永續且透明的未來食物系統,兼顧人類與地球的需求。

    全球食物系統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根據聯合國預測,到 2050 年全球人口將使糧食需求增加 60%,而農業活動目前約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四分之一。如何在滿足人口需求的同時,兼顧安全、營養與永續,已成為人類社會最關鍵的挑戰之一。

    越來越多農業相關組織正在思考,如何運用人工智慧 (AI) 來強化全球食物系統的安全性與穩定性。根據 BSI 人工智慧信任民調 (BSI Trust in AI Poll)1,有超過四成 (42%) 的受訪者支持使用 AI 工具,以減少農業與食品生產對環境造成的衝擊。

     

    產業應用現況

    在零售、食品與休閒產業中,僅約四分之一 (24%) 的從業人員表示他們每日使用 AI,遠低於金融業的 55%。同時,在偵測食物供應鏈中的污染問題方面,只有四分之一的人認為 AI  比人類更值得信任。

    這樣的現象或許反映出部分從業者擔心,AI 可能讓食品安全專業人員的角色被取代,或對整體就業造成影響。同時,業界也對監管機關如何看待這項技術抱持不確定態度,尤其是對現行規範對食品製程必須具備「人工監督」的要求。儘管如此,創新的契機正逐漸浮現,例如:自動化農業機械的運用,或利用 AI 協助偵測加工前的有害病原,都展現出新一波實質應用的可能。根據調查,食品產業中有 73% 的受訪者表示,若接受充分的訓練,他們願意信任 AI 來協助完成部分或全部工作。從長期來看,AI 在確保食物安全、生產永續性及創造附加價值方面,潛力相當可觀。

     

    AI 提升食品安全的潛力

    以消費者健康事件為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估計,全球每年約有 6 億人因食用受污染的食物而生病。若能在食品生產過程中導入 AI,即可降低因人為疏失導致食品安全事件的可能性,進而全面提升食品衛生與製程管理的可靠度。

    同樣地,AI 也能應用於防範食品詐欺,並藉由協助快速偵測沙門氏菌、大腸桿菌或李斯特菌等病原體,降低食源性疾病爆發的風險。透過分析微生物檢測資料,AI 能更迅速且準確地辨識潛在問題,讓企業能在最早階段採取必要的防護與改進措施。

     

    以地球為先的農業科技

    全球有近一半 (46%) 的受訪者支持以 AI 建構更永續、也更有助於人類健康的食物系統。糧食安全的挑戰正是推動多項創新技術出現的關鍵動力。

    根據 BSI《渴望改變 (Thirst for change) 》研究報告,農業是全球用水量最高的產業。若長期依賴密集耕作,土地最終將因過度使用而喪失生產力。但若能以創新方式導入 AI,農民便能更有效地管理土地與資源。PwC 的研究預估,AI 應用於農業管理可望在 2030 年前減少高達 1.6 億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同時以更少的資源生產更多食物。

    對消費者而言,AI 也展現減少浪費的潛力。它能協助管理食品有效日期、降低食物被丟棄的比例,全球每兩位受訪者中就有一位希望 AI 被應用於此方向。此外,AI 可蒐集並分析大量資料,回應消費者對營養成分、食材來源與生產方式透明化的期待。

     

    思考食物的未來

    AI 在食物生產中的應用,勢必將在整個供應鏈各層面引發有關治理與倫理的廣泛討論。

    在這樣的變革中,「信任」始終是關鍵要素。有 75% 的受訪者認為,能夠對 AI 的使用方式感到安心,他們才會接受這項技術被導入食品製造過程。當我們在推動技術發展的同時,能持續將「以人為本」放在首位,並兼顧透明與安全,就有機會打造出一個安全、永續,且能支撐全球食物安全的食物系統。這樣的系統不僅能強化糧食安全,也能讓消費者更清楚了解食物的來源與生產方式,最終加速世界邁向更永續的未來。

     

    本文摘錄自 BSI塑造社會5.0AI人工智慧」研究報告,歡迎下載完整白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