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雙軸轉型——數位轉型與永續轉型——已成為企業發展的關鍵議題。隨著外部環境與科技變化加速,第二波浪潮正悄然成形:從生成式 AI 到雲端運算與資料透明化的新趨勢,不僅帶來效率與創新機會,更推動數位信任成為連結治理、文化與創新的核心要素。
當 AI 深入決策流程、雲端依賴程度攀升,法規與利害關係人的要求同步提升。資安、隱私及新興科技應用的界線愈加模糊,交錯影響企業信任的基礎與結構。企業必須以更整合的視角,將信任視為跨域治理與永續發展的核心,使數位轉型不僅追求效率,更能轉化為企業永續營運的優勢與市場競爭力。
從投資熱潮到信任落差
根據 2025 年 10 月 BSI 發布的《Trust in AI: Grounded in Governance》調查報告顯示,企業在 AI 應用、資安與隱私治理之間,正出現明顯的成熟度差距。多數組織已體認科技創新能帶來營運效益,例如,65% 的企業高階領導者表示 AI 已為其組織帶來實質益處,但 AI 治理仍處於初期階段,這導致組織尚未在制度與流程層面建立足夠的信任機制;而僅 47% 的 AI 使用受到正式流程控制,且只有 28% 的高階領導者知道其企業使用哪些數據來源來訓練 AI 工具。這份研究也指出,在 AI 與永續並行的轉型浪潮中,信任治理已成為企業獲得市場信賴與長期組織韌性的關鍵橋樑,唯有讓創新建立於穩固的治理基礎,才能真正實現數位與永續的雙軸協同發展。
此觀察也呼應全球企業在信任建構上的共同挑戰:當創新速度超前現有治理框架的完善,信任便成為企業中愈發受到重視且關鍵的資產。無論是從 AI 技術導入到雲端服務規模擴大,或面對資料保護與供應鏈安全的壓力,企業需在治理邏輯中兼顧風險控管與透明度維護。這些挑戰不僅與 AI 相關,更體現在整體數位信任的建構上:
- 技術與系統安全:隨著AI技術的採用、上雲與數據驅動營運的普及,需要強化資安防護與系統韌性,降低更為複雜的潛在風險。
- 資料與倫理治理:確保資料使用符合隱私保護與透明原則,避免演算法偏誤與信任流失。
- 組織與人力韌性:在轉型過程中建立具回應力的治理結構與再培訓機制,強化決策透明度與永續競爭力。
此外,AI 治理挑戰橫跨技術與倫理兩個層面,企業除了遵守法規,更需在決策流程中納入倫理與社會影響評估,讓信任從制度層面延伸至文化實踐。
「信任價值鏈」的四大實踐路徑
在第二波轉型中,數位信任的意涵正在擴大。它不只是技術防線或合規機制,而是一條連結治理、文化與創新的新「價值鏈」。BSI 歸納出四項關鍵面向,說明信任如何在組織治理中具體實踐:
- 隱私價值鏈:依據國際及產業標準,構建符合 AI 時代需求的全面資料治理架構,並建立跨部門的資料責任鏈,以確保資料治理與安全管理的一致性。
- 資安價值鏈:強化跨部門協作,推動資安治理升級,提升組織韌性。
- AI 價值鏈:以透明、可問責的方式運用新技術,平衡創新與風險,並以科技賦能人才,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組織的服務與競爭價值。
- 人本價值鏈:培養人才的跨域思維與共創文化,讓「人」成為串聯信任與變革的核心力量。
這四個面向彼此連動、互相強化,讓信任成為企業在變局中保持韌性與持續創新的動力。正如國際治理趨勢所示,信任已不只是合規要求,更被視為推動數位經濟的競爭基礎。台灣亦持續推動信任導向的治理框架,除了《個人資料保護法》新增限制個資國際傳輸之監管權限並強化企業問責責任外,《資通安全管理法》也提升產業與公部門的資安防護要求;金融監理機關則依金管會發布的《金融業運用人工智慧指引》,推動銀行、證券與保險業建立 AI 自律規範,將信任原則納入內控與風險管理制度,形成公私部門共同強化信任治理的實踐路徑。
迎接雙軸轉型的關鍵拐點
隨著 AI 技術的廣泛應用,企業正站在雙軸轉型的關鍵拐點上。這雙軸轉型的第二波浪潮,正推動企業整體策略思維從「技術導入」進展到「整合協作」,並從「管理」深化為「治理」。在這樣的趨勢下,跨域治理與破框創新不僅是口號,而是組織在落實信任價值鏈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唯有跨越部門界線、打破既有框架,才能讓治理更具前瞻性,讓創新更具信任基礎。這正是企業打造新競爭力的關鍵起點。
參考資料:
Trust in AI: Grounded in Governance, BSI, 2025 年 10 月。
Integrating the EU Twin (Green and Digital) Transition? Synergies, Tensions and Pathways for the Future of Work, JRC Working Papers Series on Labour,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2025/0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