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食品系統占全球國內生產毛額 (GDP) 的 10%,但這'是一個極為複雜的網絡,面臨無數安全與保障挑戰。
從極端天氣影響農作物產量,到嚴重的能源短缺,食品業組織都很容易受到影響。
隨著消費者持續要求對食品有更高的透明度,產業能採取哪些措施,來創造正面影響?以下,我們將探討現代食品系統中存在的主要風險,以及組織應如何因應。
食品詐欺的風險
食品業中的詐欺行為不僅可能對消費者的健康造成威脅,也可能導致食品供應鏈內的財務損失。
任何蓄意篡改、誤導、誤標或遭到竄改的產品,都屬於食品詐欺的範疇。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原料、成分、最終產品,或是食品'包裝中。
近年來,食品詐欺事件急劇增加,例如在烏克蘭 Transcarpathian 地區查獲假冒咖啡,以及針對酒類產業的攻擊事件,其中食品級酒精被甲醇、異丙醇或工業用酒精等成分替代的報導屢見不鮮。
食品詐欺對企業造成的後果,無論短期或長期,都可能十分嚴重。包括竊盜或網路犯罪在內的事件,可能帶來財務成本、罰款、聲譽受損以及失去消費者信任。
以下風險也可能構成挑戰。
- 盜竊與實體安全
盜竊是全球食品供應鏈的最大風險之一。2021 年至 2022 年間,食品與飲料竊盜案件大幅增加。全球貨物竊盜事件中,幾乎每五起就有一起 (18%) 是食品。這很可能受到極端天氣事件與能源成本上升的影響,導致全球產品短缺以及某些商品價格飆漲。
- 網路安全
隨著農業和畜牧業生產日益數位化,組織必須確保自己'具備抵禦網路攻擊的韌性。能夠快速適應數位化的組織,就有機會避免營運中斷或財務損失。
近年來,這類網路挑戰愈發頻繁。2022 年,俄羅斯駭客攻擊了一家跨國肉品生產公司,導致該公司'在澳洲及美國部分州份的生產被迫停擺。
針對這類網路攻擊,聯邦調查局 (FBI)、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與美國農業部 (USDA) 等機構,皆已警告企業應加強線上供應鏈安全,因為網路犯罪者愈來愈多地將目標鎖定在飲食運輸上。
降低食品詐欺的風險
專注於建立具韌性與可信賴供應鏈的組織,有機會成功抵禦這些風險。
積極主動的做法包括:
- 建立供應鏈風險情報系統。利用歷史資料來掌握趨勢。食品業透過即時警示,可以由被動變為主動應對。
- 導入供應商風險管理工具。協助企業更透明、更深入地瞭解供應商情況。包括建立嚴格的供應商稽核措施,以及在整個供應鏈中追蹤產品流向。
- 投資先進檢測與偵測技術。透過檢測常見的摻雜物與污染物,以及運用區塊鏈、DNA 分析等技術,'更容易驗證產品真偽,確保產品未遭竄改。
當今的消費者比以往更具意識、更加關心且要求更高,他們希望看到清楚的標示與產品真實性。
能夠導入適當工具以實現這些需求,並保護供應鏈安全、降低風險的企業,在產業中將具備更強的韌性與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