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我們
Search Icon

Suggested region and language based on your location

    Your current region and language

    美麗的亞洲女商人在東京繁忙的街道上邊走邊使用智慧型手機
    • 部落格
      數位信任

    您的照片真的安全嗎?

    是時候重新思考您對數位隱私權的一切認識了。

    想像一下:您悠閒地躺在陽光明媚的沙灘上,拍攝美好的假期時刻,與家鄉的親朋好友分享。僅需輕觸幾下,這些影像就會進入數位環境,並受到密碼和加密保護。但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將這些私人時刻託付給照片分享平台,以為其提供了堅不可摧的安全性。然而,在友善的使用者介面與行銷宣傳之下,我們數位記憶的真正安全性卻遠遠不盡人意。

    每上傳一次,我們就將一部分的自己交給了未知數位領域。隱私權的承諾不能視為理所當然。我們必須檢視這些平台如何管理和保障我們最私人、最隱密的資料和記憶。

    準備重新思考您對數位隱私權的一切認識,與我們一起探討潛伏在“私人”照片分享平台中的隱形威脅。

    隱晦式安全性

    我們在對 Web 應用程式進行滲透測試時,檢查了允許使用者上傳照片的功能。每張上傳的照片都可透過系統產生的唯一網址來存取。最初的假設是,這些網址會受到應用程式內其他敏感區域的相同驗證通訊協定保護。然而,我們發現這些影像完全未'獲得任何形式的驗證保障。

    存取任何上傳照片的唯一障礙是網址的複雜性,其中包含高度獨特的識別碼。這種做法稱為“隱晦式安全性,“在網路安全社群中被廣泛認為是一種薄弱且不可靠的防禦機制。任何人不論驗證狀態如何,只需取得直接網址即可存取這些影像,這立即引起人們對未經授權存取以及濫用個人和敏感影像的疑慮。此經驗強調了強大安全措施對於保護數位隱私權的重要性,這在個人照片頻繁分享的今日尤為如此。

    深入探討

    這項令人驚訝的發現促使我們深入研究主要照片分享平台的安全作法,特別是這些平台如何處理上傳影像的隱私權。由於這些服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因此瞭解它們處理使用者隱私權的方式至關重要。

    為衡量個人影像的保護程度,我們進行了一項個人調查,針對儲存在這些平台的照片檢視其存取性。我們的發現令人震驚:

    • 儘管人們或許會期望業界領導者採用先進技術和複雜安全措施,但上傳照片的隱私卻僅依賴唯一網址來保護。這意味著任何擁有此網址的個人均可存取影像,而不需要驗證。
    • 更令人憂心的是,原本應該儲存在安全位置的照片同樣暴露在這種疏失之下。
    • 即使在刪除影像之後,網址仍然有效,且仍可存取這些照片—其中有些照片在幾天之後仍可存取。

    這項發現揭露了令人擔憂的做法,其並不限於單一應用程式,而是普遍存在於多項照片分享服務。依賴唯一網址來保護個人和敏感影像的安全性,會造成重大隱私風險,突顯出這些平台在保護使用者資料和維護信任度方面,有待改善的重要領域。

    優先考慮資料保護

    對於隱晦式安全性的依賴,清楚提醒了使用者和平台均應優先考慮資料保護。作為使用者,我們'必須:

    • 了解並謹慎注意個人資訊的分享對象。
    • 保持警覺。經常質疑並嘗試瞭解保護數位資料的安全機制。
    • 提倡並要求線上平台不僅要正視這些漏洞,更要採取果斷、透明的行動來加強防禦未經授權的存取。

    平台 必須:

    • 採用更穩健的驗證通訊協定,有效保障使用者內容。
    • 提高對使用者的透明度:清楚溝通照片和資料的儲存、存取和保護方式,讓使用者能夠全面掌控自己的數位足跡。
    • 採用強大資料生命週期管理:確保已刪除的照片會立即且不可恢復地從伺服器中移除,避免使用者以為影像已消失,卻仍可能遭到未經授權的存取。

    這項調查揭示了數位安全防護的重大缺口,強調必須立即重新評估數位服務所提供的隱私權政策。其'明確提醒我們,數位足跡非常脆弱,我們自以為私密的空間,事實上極易遭到入侵。

    數位時代要求我們堅定不移地致力於保護使用者資料,確保隱私權不能僅是事後補救的想法,而必須成為數位互動的核心基石。這應該成為行動呼籲,促使使用者提高對數位生態系統安全性與可信度的認知。

    透過我們的數位信任專家瞭解更多資訊: NIST 網路安全框架:2.0 版新變更 (作者:John Kociak)、 策略性打造資安韌性 (作者:Stephen Scott),以及 防禦人工智慧'黑暗面 (作者:Terry Minford)。

    請造訪 BSI' Experts Corner ,取得更多業界專家洞察。訂閱我們的 Experts Corner-2-Go LinkedIn 電子報,取得最新思想領導內容: 數位信任環境、健康與安全 (EHS)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