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汪忠信 攝
作者/姜雯 整理
後疫情時代,全球企業面臨的挑戰不再僅限於市場與技術,心理健康與信任文化成為能否留住人才的關鍵。
身為國際標準制定機構之一,BSI(英國標準協會)擁有百年歷史,過去推動如ISO 9001、ISO 14001等全球通行的標準,近年更將焦點放在人本管理與組織韌性。BSI東北亞區董事總經理蒲樹盛指出:「沒有信任關係,就無法談韌性組織。」
他以BSI發展的「以人為本」模型為例,強調企業應從滿足員工的基本生理需求做起,進而建立安全、歸屬與價值實現的文化基礎。
以下是本次演講的精華(第一人稱敘事):
以馬斯洛需求理論建立「以人為本」模型
我們BSI團隊以馬斯洛需求理論為基礎,發展出一個有註冊商標的「以人為本」模型。雖然裡面許多觀點不是什麼全新概念,但我希望我們能把它當作一個檢查表,檢視我們是否真的能做到真正照顧每個人的需求。
這個模型主要分為3個需求層次:基本需求、心理需求、滿足感需求。然後我們再進一步探討裡面所涵蓋的5個主題:安全、生理、尊重、歸屬感以及價值實現。而這5個主題又分成16個檢查點,大家可以在日後將這16個要素逐項檢視,看組織是否符合以人為本的基本要素(見下圖)。

這個「以人為本」的模型最終有三個目標:第一,讓我們的組織變成一個好的工作環境;第二,讓我們的員工變成好的員工;第三,讓我們的公司變成一個好的公司。
每週工作超過55小時,中風風險增加35%
我們人生在世界上,什麼是我們的基本需求?如果基本需求不能滿足,我們如何去談其他的需求?因此,第一個檢查點就是工作場所。
過去我們講職業安全,強調工作環境中要考慮人體工學及生理與心理各方面需求,但我舉個例子,員工到辦公室工作,是否能夠滿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我曾分享過,在公司搬遷時,我特別要求設計師不要只顧美觀,要拿著儀器量測每個座位的照明度,確保每個人的辦公環境符合基本標準。如果辦公室的光線不足或過強,即使氣氛再好,也不適合上班。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工作場所福祉,必須做到位。
第二個檢查點是個人的健康。
各位若有過身體不舒服的經驗,便知道健康是多麼重要。長時間工作導致的職災中,有1/3是與超時工作有關。國際報告指出,每週工作超過55小時,中風風險可能增加35%,甚至心臟病風險也會上升17%。當身體狀況不佳時,再怎麼努力工作也難以承擔。因此,我們必須重視「缺勤管理」與「康復措施」。
全世界每年因工作死亡230萬人,因工疾病達3.4億人
剛才談到生理安全,如果連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無法滿足,我們談其他安全就更難。全世界每年因工作死亡的人口約230萬,因工疾病達3.4億,這些數據告訴我們,一個不受生理或心理傷害的工作環境有多重要。
這裡,我們也強調三個檢查點:第一,不受生理、心理、認知傷害;第二,讓員工在上班時不因為壓力而提早感到煩悶;第三,避免員工在工作中受到不良行為的侵擾。
有一次,我看到一則報導提到台灣員工幸福感高,其中一個原因是大家中午一起用餐,這種共餐制度讓同仁間有更多的交流與互助。另一個例子是一位鋼廠老闆,雖然經常使用髒話,但因他願意照顧員工、適度分配獲利,使得員工離職率低、滿意度高,但我們也提醒他應修正溝通語言。
這些例子都在提醒我們,只有安全的環境,才能讓員工安心工作。
一個小改變,所有員工都「心變軟」
最後談談心理需求,也就是歸屬感、尊重與自我實現。當生理與安全需求都得到滿足時,員工最希望的是感受到歸屬。
在BSI,我們透過多種活動來凝聚團隊感情,例如辦公室會議、嘉年華等。這些活動讓大家有機會共同參與團隊建設,並增強彼此間的聯繫感。
此外,我們的公司內部刊物讓同仁能夠分享家庭、興趣與養生等生活點滴,就是完全不談工作。我們發現有一個員工,對花藝很有興趣,所以我就請他當我們的花藝委員,每一週都給他時間用公費去幫大家弄花,幾年下來,我們所有員工的心都真的變得比較軟。
在尊重方面,我們不僅僅是口頭上的尊重,更要體現在公平的薪酬、職涯發展和自主性上。當員工能夠感受到付出與回報的平衡,便會有更大的動力去追求自我實現。管理者也應避免自我複製,而是給予每個人展現自我、發揮價值的機會。
坦白說,這些觀念並不新穎,但我希望提醒大家:無論我們賺多少錢,如果忽視了這些「以人為本」的基本元素,最終可能仍然無法帶來真正的快樂。
原文連結:天下學習人才永續頻道
報告下載:天下 2025 DEI 報告書